公司政治局[试读]
引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换言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企业也概莫能外。对于后一点,很多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都讳莫如深却又心照不宣。 直到2007年4月8日,一个叫施正荣的人在接受我采访时,在没有任何诱导性提问下主动提到了公司政治。他是无锡尚德的董事长与CEO,看得出是个心直口快的人,故而也给人狂傲之感。他的狂傲既源自他的性格,也源自他的成功。在短短五年时间内,他将尚德打造成中国最大、全球前列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公司。 但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前,它还是一个由数家国有公司控股的公司,施正荣当时还不是董事长,他的角色是“海归”派技术权威与产业拓荒者。那时的尚德要想抓住机遇发展,施正荣受到来自各支力量的掣肘... 查看全部[ 引言 ]
序
一般而言,在美国上市公司中,董事会的独立董事人数,必须在董事会中占绝大多数。而且,有关实证研究还显示,美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独董人数所占比例越大,公司绩效越好。这是不是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也应迅速大规模推动实行独立董事制度呢?答案可能并不是那么肯定。原因何在呢?因为中国上市公司所处的环境,可能与美国的不尽相同。例如中国可能目前还不存在那么多合格的独立董事。实际上,在笔者看来,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重要差异,就在于前者更强调对外部环境的重视,强调要处理好与公司利益相关的各方的利益,强调公司内、外部各有关权力机构的制衡。基于这样的判断,很多在美国公司中适合的公司治理的做法,可能就并不适合于中国的企业。因... 查看全部[ 序 ]
第一章 中央企业的政治经济学
中央企业试行董事会制度,发轫于2005年。是年春,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答记者问时指出,2005年是“改革年”、“攻关年”,他列举的五项改革中,第二项就是要在国企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股份制。 温家宝对公司治理的重视,在其后的两年里一直没有改变。2007年11月中旬,他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发表演讲时强调说,政府应从宏观上推进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特别是要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造,使企业能够发展和盈利,并且能够可持续发展和盈利,这是决定股市最基础的东西。也正是因为中国政府对微观主体治理结构的长期力挺,中国的股市才在这两年发生质变,演绎了一轮气势磅礴的大牛市。 中央企业乃至国有企业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实则... 查看全部[ 第一章 中央企业的政治经济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