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日战争[试读]
1.2 清日军力
清军战斗力 军事体制 清国的战争机构以皇帝为最高统帅,由朝廷的军机处、兵部、总理衙门组成。国家发生动乱或遭到外来侵略时,皇帝命令各省总督率将帅前往征讨作战。1894年清日战争爆发数月后的11月2日,朝廷新设“督办军务处”全权指挥对日作战,职能相当于日本的“战时大本营”。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受制于朝廷督办军务处的指挥,负责满洲及胶州湾地域的防卫,指挥北洋陆军、北洋水师对日作战。 清国军队的编制没有番号,部队的识别通常依据旌旗上将军姓氏判断其所属。陆军分步兵、骑兵两兵种,建制中没有独立的炮兵、工兵、通信兵、辎重运输兵等专业性兵种。炮兵混编在步兵营内,炮手在步兵营内调用... 查看全部[ 1.2 清日军力 ]
2.1 近代军备
近代清国军队 清朝建国以来,皇帝作为最高统帅君临国家的武装力量。清国早期的军队体系是八旗制,八旗军的兵力总数20万,最初,士兵成分主要由满族旗人构成,后来不断扩充,分为满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三支。清军入关后,组建了以汉人为中心的绿营军,总兵力达50万人。在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军队编制及教育一直沿用旧有体制,没有改革和创新,到了清朝末期,军队已经退化严重,腐弱不堪,失去了抗敌御侮的能力。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国注意到战争工具的落后,开始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军队。到了清日战争时,由绿营军演化而来的勇军和练军,在近代武器装备下成为朝廷对外作战的主力。而八旗军作为朝廷传统的御林... 查看全部[ 2.1 近代军备 ]
2.2 兵站体系
清军后勤体系 后勤体制 鸦片战争后,清国朝廷开始关注军队改革的重要性。但是近代军事科学理念,难以撼动二百年的陈腐观念,军队后勤体制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初级阶段。太平天国战争中,清军主力湘、淮两军的后勤体制开始有些改革,专设有饷械粮台的部门。粮台内设有文案所、内银钱所、外银钱所、军械所、火器所、侦探所、发审所、采编所等八所。粮台总理事一人,都统全军粮草,下属各所督办,分管本辖内筹粮筹饷、输送粮草军械等事务。战役中,又增设前敌粮台、后敌粮台和转运局,明确各部职责提高作业效率。清军的粮台机制,在镇压太平天国的13年内战中,起到了重要的后勤保障作用。 1854年,曾国藩在... 查看全部[ 2.2 兵站体系 ]
2.3 情报战争
清国的情报事情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在《用间篇》里最早提出了“间谍”的概念。并将间谍分为“乡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类型,强调间谍活动须任用极为睿智的亲信;采用极端秘密手段;执行最机密任务的原则。间谍在历史上曾经留下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们的成就推动了国家的组合、分裂、再生的过程。清朝时,间谍活动更加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间谍的手段主要应用在官场中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的内斗中。 清国的国家机构及军事体系中均未设置专门的情报机构。长期坚持锁国政策的清朝政府,唯我独尊,对外部世界的变化少有积极的兴趣。官方政治、经济、军事的对外窗口,仅限于派遣公使一途,... 查看全部[ 2.3 情报战争 ]
3.1 长崎事件
“长崎事件”是发生在清国海军北洋水师和日本长崎市民之间的一个冲突事件。事件悄然过去了百年被人遗忘,现代日本人几乎不知晓这一事件的历史情节,现代中国人也不很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然而长崎事件在清日关系史上如同一根导火线,对清日间军备竞赛的升级和两国战争的爆发产生重要影响。长崎事件后日本人的清国观发生急剧转变,处理事件的主要当事人李鸿章,没有从失误中吸取应有的教训。 1886年8月,清国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定远、镇远、济远、威远等7艘战舰,结束在朝鲜海域演习任务后取道日本归国。事前北洋大臣李鸿章与日本政府商议,希望舰队归国途中在长崎港维修保养战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许可。8月1日,7艘战舰进入... 查看全部[ 3.1 长崎事件 ]
3.2 高升号事件
击沉高升号 1894年7月25日,清日两国军舰在丰岛海域遭遇,双方间的海战拉开了清日战争的序幕。交战中清舰广乙号负伤脱离战场搁浅自爆,操江号不战而降,济远号战中脱逃,三艘清国军舰完全放弃了护卫送兵船的职责。混战中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英籍商船高升号,自视为英国籍船,孤傲地通过战斗海域。日舰浪速号观察到船上乘载大量清兵,立即放空炮两发命令商船抛锚停船。上午9时15分,高升号被迫在肖帕尔岛附近投锚接受日舰临检。“浪速”舰派临检官见善五郎大尉和蒿谷少机关士乘坐舢板登上高升号。临检证实,船籍系英国印度支那汽船公司所有,属上海怡和洋行的财产。“高升”号受雇于清国政府,船内载有1,200余名清兵、菲律宾人3... 查看全部[ 3.2 高升号事件 ]
3.3 旅顺虐杀事件
旅顺事件目击者 日本陆军 进攻旅顺的大山严第二军是虐杀事件的罪魁祸首,但不是整个第二军所为。花园口登陆作战的第二军下辖两个师团、一个混成旅团及其他附属作战编制。第一师团是进攻旅顺的主力,候补梯队第二师团因旅顺清军防线一日之内便告崩溃,未投入作战。第一师团师团长中将山地元治下属两个旅团,第一步兵旅团旅团长是少将乃木希典、第二步兵旅团旅团长是少将西宽二郎。旅顺作战的日军第一师团作为事件的制造者,在事后三缄其口,保持沉默,严格执行司令部严禁扩散的命令。战争结束后日军陆续返回本国,国内对旅顺事件的议论已经转向欢迎远征军的凯旋。归国的从军士兵在闲暇中,开始执笔整理战时写下的随笔手记,部分真实的纪... 查看全部[ 3.3 旅顺虐杀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