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喜之后[试读]
最贴近真实的心灵地图
推荐序最贴近真实的心灵地图——胡因梦 渴求真理,追求良师的指引,加入一个探索生命真相的团体,在其中获得归属感,并且开始踏上内心的探险之旅,这是全世界的探寻者在真理之道上最初始的共通流程。 然而一旦打开内心之门,接下来要面对的却是各种错综复杂的修道问题,其中包括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个人与群体、出世与入世、肉体与精神、引领者与追随者、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显意识与潜意识、男与女、相对与绝对等极难辨识清楚,也极难圆融看待的二元对立问题。 想要帮助求道者或修道者在见地和认识上绘出一幅完整的心灵探险图,必须兼具主观的实修体验以及客观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说法者必须有能力跳脱传统东西方宗教的诠释窠臼,以... 查看全部[ 最贴近真实的心灵地图 ]
开场白
三十多年前,那时我刚到某座林中僧院出家修行,我必须学会如何向他人顶礼致敬。我起初表现得相当笨拙。每次进入禅堂,我们都得把头恭敬地置于双掌间,做五体投地的顶礼。这是为了培养出家人的恭敬心和正念,借着肢体俯伏敬拜的动作,来向简朴、慈悲和正念的出家之道献上敬意。每当我们坐下接受师父的开示时,也以相同的恭敬心顶礼致敬。 在正式入院修行约两周后,某天,有位年长师兄将我拉到一旁耳提面命。“在这儿,你不能只有在进禅堂静坐或接受师父开示时才行礼致敬,凡是遇到长辈都得行礼如仪。”我身为本寺唯一的西方人,也希望自己凡事符合规矩,于是就问他,哪些人算是我的长辈。他回答,“按理说,凡是比你早出家者都算长辈。”我愣了一... 查看全部[ 开场白 ]
“永远要相信飞鸟”
波斯诗人鲁米曾这么说: 皮囊如寄居,每个早晨,都是新的落脚。 欢喜、沮丧、不义、 须臾的觉知, 如同不速之客。 接纳且招待他们每一个, 即使是一群忧愁的丑角, 狂扫过你的屋舍, 带走你的家当。 你仍要待客以礼, 因为他可能带来某些崭新的欢悦 涤净你的心灵。 无论是灰暗念头、羞愧或恶念,都要在门口笑脸相迎, 欢迎它们进入你的内心。 要对每位访客心存感激, 因为每位来客都是上天派遣来 指导我们人生方向的使者。 前言几个老实的问题前言 当飞鸟和书本的意见相左时,永远要相信飞鸟。 ——詹姆斯·奥杜邦(JamesAudubon) 开悟的确存在。人确实有可能证悟而体验到无边的自由和喜悦,进入天人合一,心灵... 查看全部[ “永远要相信飞鸟” ]
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
从我听闻自己第一个故事的那刻起我开始寻觅你…… ——鲁米(Rumi) 我在自己生命旅程的中途,醒来时发现自己苍茫独立于幽暗林间。 ——但丁(DanteAlighieri) 到底是什么力量吸引人走上灵修之路?我们把记忆回溯到最深处,在每个驻留处都能感受到生之奥秘。当我们眼见刚出生的小婴儿,或面临心爱之人生命即将结束,那股幽微的神秘就变得真实可触。那份生命之奥秘存在于我们静观落日,或让我们在汲汲营营谋生中,稍得喘息的片刻。而使自己的生命与神圣之源相联系,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最迫切的渴求。 觉醒以千百种不同的方式召唤我们。正如诗人鲁米吟唱的,“葡萄渴望酿为玉液琼浆”。即使燃烧的灵魂渴求被我们暂忘,但总... 查看全部[ 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 ]
神圣的问题
约瑟夫·坎贝尔(JosephCampbell,当代神话学大师)形容《十牛图》的初始“见迹”是一种灵性觉醒的召唤,是一种内在的动力。随这份力量而来的是神圣的问题,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内心升起的神圣问题都不同。有人为此痛苦挣扎,有人只是想知道怎样才是最佳生活之道,有人想弄懂什么才是重要的事或人生的目的,而其他人则探问如何才能学会去爱或我们是谁,如何才能得到自由等等。有些人在终日碌碌时,不禁停步自问,“为何要这样整天忙碌?” 有些大师被问到这些问题时,就转向哲学领域来寻求解答,有些人则另辟蹊径,在诗和艺术创作中追寻答案。人类内心对神圣的探寻是许多诗的创作根源。“华丽的修辞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争论,”诗人叶... 查看全部[ 神圣的问题 ]
来自天上的召唤
有时人们之所以敞开心灵之门,是因为他们仿佛听见众神的召唤,感受到一股来自日常生活轨道外的拉力,就像那个情不自禁走进森林去寻找巴巴·雅加的人,他就是受到不为人知的神秘力量驱策。我们先前引述的鲁米那首诗中提到,他劝告世人要对生命中遇到的每位客人都心存感激,“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捎来一份上天的指引。” 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在经历强烈震撼的濒死经验后,有了开启灵性的体悟。梅尔文·莫尔斯博士(Dr.MelvinMorse)是位医生,在《更接近光》(ClosertotheLight)那本书中记录许多孩子的濒死经验。有位近乎溺毙,处于深度昏迷状态的小孩,日后奇迹般醒来时,告诉那位震惊的医生说,她看见一个金色身影,某... 查看全部[ 来自天上的召唤 ]
灵修的故事
有六到八位穿僧袍的喇嘛围坐,往野地上燃起的大火堆中抛洒酥油供物,他们摇铃和击打手鼓,反复地诵念经文和做手印。而在他们围坐的圈子外环,有大约六十只黑鸟形成第二个圆圈。我整个人屏息静观,觉得自己仿佛目睹某种很古老的仪式,那是在人类和动物分道扬镳之前的久远岁月。我知道自己正亲临一个大奥秘,而我此生的道路就是要追随那些活在实相中的老师们。 来自上天的召唤带领许多现代的灵修老师踏上自己从没想过的心灵探险。某位苏菲教派的老师PirVilayatKhan,读到他父亲HazratInayatKhan在临终前对他说的话。当时他只有十岁。父亲告诉儿子到印度神圣的恒河和贾木纳(Jamuna)河去寻访伟大的圣者。 我... 查看全部[ 灵修的故事 ]
“虔敬地看待万物”
对我而言,成长于美国东岸就意味着能在夏夜享受观赏萤火虫之乐。但我女儿生于加州,她从未见过萤火虫。有一次我们到热带的巴厘岛旅行,晚上发现有萤火虫。某晚,在她上床睡觉后,我抓到了几只萤火虫,放入帐中并轻声唤醒她。只见萤火虫在帐内飞来绕去,她整个人被这些虫子在夜晚发出的迷人亮光给魅惑住了。这是多么迷人又无法置信呀,这么美丽的昆虫带着晕柔的亮光,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萤火虫的闪亮生辉,与日月本源同光。 我们内心隐伏着深深渴盼,希望再忆起这种沐浴于宇宙光源中的奥秘,它想独立自由不再受时间的羁绊,体会在旋跳的世界中属于自己真正的位置。因为这里才是我们的根源和最后归处。 不论一个人灵修的契机或早或晚,那召唤着... 查看全部[ “虔敬地看待万物” ]
苦难的本源
传说中,佛陀在开悟的那个早晨,以刚开启的智慧之眼仰望浩瀚天际,热泪不停流下。因为他看见众生不论哪个阶层,都在寻找快乐,但由于对真理的错误认知,这些人反其道而行,做出损人又不利己的事。有人说菩萨的泪珠滚落到地面上,化身为度母,慈悲的女神。 如果你站在耶路撒冷的哭墙边,就会看见同样出于悲悯之心的热泪和哭喊,人们哭泣不仅是为神殿的丧失,也是为与神圣的源头切断了联系。不论晨昏,我们的心都在祈祷中祷告: 神呀,请回答我吧,因为我们的心正处于巨大的忧伤。请聆听我们内心的哭喊,让您的温柔慈爱抚慰我。在我们呼唤你之前,请回答我们,就连先知以赛亚都说过,“在他们呼喊之前,我就回答,他们尚未开口求我就已听见。” ... 查看全部[ 苦难的本源 ]
获得灵性生命的解脱途径
19世纪的印度教圣哲罗摩克里希那(Ramakrishna,1836—1886),他的远见和虔诚奉献精神已成为全印度的传奇。他说过一个故事:有一回他在恒河边冥思数日,他为了求圣母这位生命创造者的示现,整个人在迫切祈祷中陷于迷离恍惚的境界。 然后,就在石破天惊的瞬间,恒河的水面荡漾出层层涟漪,在水面上升起了一位身躯巨大的美丽女神,她那闪亮的头发滴落着恒河之水,双眼清澈如深潭,含藏着天地所有的创造。她张开双腿,生命便从她身体衍生——包括孩子和各种动物,那片天地犹如万物出生泉源。就在那震慑人心的片刻间,她竟伸手抓起一个新生儿,向她的血盆大口塞了进去,只见鲜血沿着她嘴角奔流而下,染遍了她的胸前。因为她是... 查看全部[ 获得灵性生命的解脱途径 ]
本质上都是痛苦的
我觉得这世间根本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与这份永恒的宁静相比。与这份静寂相比,其他外物就成为扰乱心境的粗糙痛苦觉受。直到意识又恢复日常状态后,我才深刻感悟到佛陀体会到的世间苦难是什么。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已注定走向灭亡,而我们逆势操作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内心翻涌的情绪和种种过往——本质上都是痛苦的。 我记得后来自己走在印度的某条路上,目睹小羊出生的情景。我看着小羊挣扎着离开母体的样子,这令我震惊不已。我领悟到自己若是有任何的执著——陷溺于生老病死——那么人生必然受苦。我整个人就这么僵立在那儿。我可以感受到这份伤痛里含藏着丰盈的大悲心。此情此景我将毕生难忘。 但人类追求欢愉和声色感官刺激的欲望也同样... 查看全部[ 本质上都是痛苦的 ]
身体的疆界
有一天,我涤尽内心所有思虑,放弃所有欲求,厌弃所使用的语言文字,让自己安住于沉寂之中。我感到些许的怪异——仿佛自己被带进某种东西里面,正在碰触某种未知的力量……呀!我进入了。 我再也感受不到身体的疆界。当然我仍有皮肤的触感,但却觉得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 我开口说话,但话语已失去了意义。我看见人们向我走来,但他们竟都是同一个人。全都是我自己!我从未认识这个世界。我一直相信自己是被创造出来的,如今我必须改变这个看法了:事实上,我从未被创造;我就是宇宙;这世间并没有任何个体之存在。 去超越原本狭隘的小我,敞开自己融入实相中,这就是我们从事灵修的目的。正如同我们借由同担苦难或广阔的空性来进入实相一样,... 查看全部[ 身体的疆界 ]
西藏
许多世代以来,人们一直借由神入仪式来唤醒心灵与永恒融合为一体。有位西方教师谈起他初访西藏,接触到某种古老的合体仪式时的情形: 我们初访西藏时,从加德满都搭乘一辆旧巴士,沿途花费十四个小时。我们沿着崎岖的峡谷前进,车子开进更高耸的群山之间。接下来的旅途愈加艰辛和危险。当我们横越西藏高原时,只见整片高原上布满小花和闪亮的岩石。天空变得巨大又幽暗,它比地面还宽广,仿佛在这片荒山之间,天地完全翻转过来。 在长途舟车劳顿之后,我们来到一座山边的寺庙,那就是著名的哲蚌寺。当时从西藏各地涌进许多朝圣者前来参加一场庆典。接连数日,寺院的中庭点满了犛油灯,喇嘛低沉的诵经声不绝于耳。在最后一晚约凌晨四点钟左右,大... 查看全部[ 西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