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试读]
导言
每一本书都是一场旅行,但这本书的目的地既是一切地方,又什么地方都不是。本书起始于谈论一种几乎没有人愿意在其中停留的焦虑状态,它在人们的共同信念上打孔、以不恭敬的态度和骄傲自信的俏皮话来对待神圣的事物。仿佛为了确保这本书的失败,阿伦•瓦兹还提出了一个悖论:不安全感是心灵的疾病,同时也是通往一个不可见的现实的一道打开的门,这个现实则是能够找到恐惧和焦虑的疗愈方法的唯一地方。 尽管有这么多于其不利的因素,初版于1951年的《心之道》仍然遇到了许多对它入迷的读者,我也很自豪地是其中之一。 在我三十五六岁时,也就是跟本书出版时作者的年龄相当的时候,我在瓦兹的书中找到了修正生活进程的完美指南,... 查看全部[ 导言 ]
前言
我一直对反向努力律着迷。有时候我把它称为“逆向定律”。当你试图浮在水面上,你会沉下去;可是当你想要沉下去的时候,你反倒会飘起来。当你屏住呼吸,你便丢掉了呼吸——这会立即使我们想起一个古老而常被忽视的说法:“谁想要拯救自己的灵魂,谁就会失去它。” 这本书探讨这一定律,涉及人对心理安全感的追寻,以及人在宗教和哲学中寻找精神上的及知识上的确定性的努力。我在这本书里是以这样的信念来写作的:在人生已似乎如此不同以往地不安和不确定的时候,没有一个主题比现在这个题目更合适了。它宣称,这种不安感是对安全感的追求导致的,反之,救赎和理智存在于最激进的认知和接受当中:我们没有办法可以拯救我们自己。 这... 查看全部[ 前言 ]
第一章 焦虑的年代
从所有外部表象来看,我们的人生都只是一个和另一个永恒黑暗之间火花般的光。而这两个黑夜之中的间隔也并不是没有乌云的白日,因为我们越是能够感受快乐,我们就越容易受到痛苦侵袭——而且,不论在背景中还是前景中,痛苦永远跟随着我们。通过相信世界上存在着比表象更多的东西、相信我们是为了一个超越于此生的未来而生活,我们已习惯于把我们的这种存在看作是值得的。外部表象看起来并没有意义。如果生活是以痛苦、不完整和虚无为结果,那它对生来就能思考、希冀、创造和爱的生灵来说似乎是一个残忍且徒劳的历程。人作为理性的生物,希望他的生活有意义。并且,除非在他所看到的之外还存在着更多的东西——除非在无常而短暂的生死历程后面有一... 查看全部[ 第一章 焦虑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