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破解梵高之美[试读]
受苦与救赎
大概还记得,中学时代,读到余光中先生译的《梵高传》,心中激荡的情绪。那时没有看到梵高的原作,复制的画作也多是黑白,印刷模糊,但还是很震撼。 读到史东写道:梵高在煤矿区为工人布道,在矿灾惨剧之后,梵高回到家,把自己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舍给最需要的受难者,我仍那么清晰记得,十几岁的年龄,竟然掩卷难以卒读,热泪盈眶的记忆。 那是梵高,是余光中先生典雅译笔下的梵高,是史东传奇小说笔下的梵高。 那个梵高,陪伴着我通过青涩梦想的年代,梦想一个为人类救赎的心灵,这样燃烧着自己,走进那么孤独纯粹的世界,走进一个世人无法理解的“疯子”的世界,走进绝望,走进死亡。 我不太分得清楚,我认... 查看全部[ 受苦与救赎 ]
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
一八八八年七月以后,为了迎接高更来到阿尔,梵高画了一系列《向日葵》。 “向日葵”有特别的象征与隐喻吗? 在法国南部,到处可见大片大片的葵花田,在艳阳高照的夏日,这些明黄色的花朵,仿佛反射着灿烂的太阳的光。 向日葵像在阳光中燃烧自己的花朵,冶艳、顽强、热烈、剽悍,使人感觉到旺盛而炽烈的生命力。 梵高寻找着阳光,从郁暗的荷兰到巴黎,又从巴黎一路南下到阳光亮烈的阿尔,梵高自己像追逐阳光的人。 他觉得向日葵是热烈明亮的花,他觉得向日葵是友谊的温暖、慷慨。 当时高更在布列塔尼贫病交迫,梵高呼唤高更前来,他觉得可以照顾这个落魄潦倒的朋友。 梵高《向日葵》系列构图很一致,都是以... 查看全部[ 向日葵:燃烧生命的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