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试读]
1
前 言 1………………………………………………… 引 言 1………………………………………………… 第一章 马基雅维里学说的双重性质 9……………… 第二章 马基雅维里的意图:《君主论》 66…………… 第三章 马基雅维里的意图:《李维史论》 115………… 第四章 马基雅维里的学说 266……………………… 译者后记 480…………………………………………… 索 引 484……………………………………………… 我在查尔斯•R.沃尔格林基金会的赞助下,于1953年秋季那个学期,在芝加哥大学作了四个讲座,本书就是那四个讲座经过充实的稿本。 我感激查尔斯•R.沃尔格林基金会,特别是基金会主席杰罗... 查看全部[ 1 ]
2
除非我们摆脱马基雅维里的影响,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看清马基雅维里思想的真实性质。从所有的实践意义上来说,这都意味着,除非我们为我们自己,在我们自己的内心里,复活西方世界的前现代遗产,既复活《圣经》的遗产,同时又复活古典遗产,否则,我们就不可能看清马基雅维里思想的真实性质。对马基雅维里作出恰如其分的把握,要求我们必须从一个前现代的视角出发,面向未来,去观察一个未可逆料的、令人瞠目的、新异陌生的马基雅维里,而不是从今天的视角面向过去,观察一个业已古老的、业已成为我们中一员的、从而几乎是道德上善的马基雅维里。这个过程,即使只为了掌握一种纯粹的历史定位起见,也是必需的。马基雅维里所熟悉的,是前现代思想:... 查看全部[ 2 ]
3
为了掌握这些不同之处的涵义,我们只需要注意一下,马基雅维里关于谈论实际上在位的君主,是怎么明言阐述的。“关于民众,每一个人都不带顾忌,无拘无束地发表不以为然的意见,即使是在他们居于统治者的地位时,也是这样:关于君主,我们在发表意见的时候,从来都是谈虎色变,诚惶诚恐。”在涉及实际上在位的君主时,那些有能力窥见此道之中严酷真理的少数人,不会敢于对抗那些无力发现这个真理的多数人的观点;因此,在谈到一位当代君主的极端轻诺寡信的时候,马基雅维里遂避免 提到他的名字:“提及他的名字,实属不智。” ○16 谈论在位的君主,这样做是妥贴恰当的,在向在位的君主进言的时候,就更加妥贴恰当了;而假如这个在位君主,同... 查看全部[ 3 ]
4
这些特征,同时也为更能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特征的一个观点,提供了佐证,按照这个观点,马基雅维里学说的充分表述,存在于《李维史论》之中,以致我们阅读《君主论》,必须总以《李维史论》作为参照的指南,而绝对不可以只读《君主论》自身。我认为,我们不能跟着这样的阐释走:那个古老的看法,是不充分的;那个时27兴的观点,则混淆视听,大错特错。 如果人们在谈论君主的时候,确实总是噤若寒蝉、谈虎色变的话,那么《李维史论》就同样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和盘托出,完全直言不讳。我们不能忘记,向君主进言时的顾忌,比谈论君主时的顾忌更多;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李维史论》同样也是由一位君主治下的臣民写的。第一眼看上去,《李维史... 查看全部[ 4 ]
5
几乎恰好在《李维史论》全书的中间,马基雅维里就像他在那一章标题的开端所表示的那样来试图论证,金钱并非如一般观念所设想的那样,是战争制胜的主要支柱。他在该章的标题上向普遍观点发出公开挑战,并在该章正文里反驳了那个观点,随后,他在那章将近结束的地方,转而谈到了李维的权威:“然而,提图斯•李维超过任何别人,是这个观点最忠实可信的见证人。在讨论假如亚历山大大帝来到了意大利,他会不会已经征服了罗马人的时候,他论证说,在战争中,有三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众多的精良士兵,审慎的指挥官,以及佳运。在随后权衡罗马人与亚历山大在这些方面孰优的时候,他得出了他的结论,而对金钱,则甚至没有提及。”李维没有提及金钱,而这... 查看全部[ 5 ]
6
马基雅维里被迫实行韬晦克制,恰恰是因为他勇敢无畏。他的胆识,在于敢于对现存的体制和秩序发出质疑,敢于探求新的体制和秩序。他将探索新的体制和秩序,比作探索未知的海洋和大陆,但是他指出,这两种探索之间存在着一个区别:就体制和秩序而言,危险性毋宁说蕴涵于找到探索对象的一刻。危险的来源是人们的妒忌,是人们对发现新的体制和秩序的人所享有的光荣的妒忌。因此,真正危险的,与其说是对新的体制和35秩序的发现本身,不如说是这个发现的交流传播。马基雅维里置于《李维史论》全书卷首的这些说明,为帮助我们懂得新的体制和秩序的始作俑者所承担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未尽充分的概念。在《李维史论》将近终结的地方,马基雅维里宣称,一... 查看全部[ 6 ]
7
一个作者,可能会通过著作的书名,披露其写作意图。在这方面,马基雅维里这两部书的书名,最为深藏不露。而处于书名与内容之间中介地位的各章标题,几乎同样不见圭角,难以揣度。我们已经注意到,《李维史论》的各章标题,几乎完全没有暴露他的思想的勇敢无畏,更不要说《君主论》的各章标题了。 ○45 在讨论《李维史论》里一段话(第3篇,第48章)的时候,我们已经观察到存在于该章标题所宣称的行为规则与该章内容所重申的规则之间引人注目的区别:该章标题所宣称的行为规则,并不太启发思想,而该章正文所作的重申,则不仅会激起公愤,而且会启发我们思考。《李维史论》第1篇第48章的标题写道:“防止一个行政官的职位被委琐邪恶的... 查看全部[ 7 ]
8
六个章节之后,他却以一种引人注目的惊人方式,强调了这个界限。在第2篇第18章的标题中,他谈到“罗马人的权威和古代民团的例子”,但是在该章的第一句话里,他就用“很多理念和很多例子”,取代了那个说法。紧接着,他援引了一句拉丁文,一句极为简单的拉丁文,然后附上意大利译文,这个做法,在他两部书的任何一部中,都再也没有重复过:在用“理念”取代“权威”之后,他接下去用自己民族的母语,取代了权威的语言。 ○52 他在这里的上下文中说:“假如我们必须遵循权威的话,……除了权威之外,还存在着彰明较著的理42念。”他仅仅凭借理性,论证了他的观点,随后,他提到“那些规范政治事务的人所拥有的权威”,就是说,提到了传统... 查看全部[ 8 ]
9
于是我们认识到,马基雅 维里对历史的真实性,并非始终一贯地关切重视,他对历史事件所提供的材料,常常随心所欲地加以变换:如果说存在着既美好又真实的例证的话, ○57 那么就可能也存在着并不真实却依然美好的例证。用我们时代的语言来说,如果说马基雅维里是一个历史学家的话,那么他同时就完全也是一个艺术家。他毫无疑问,是游刃有余的斫轮老手。 ○58 马基雅维里所引证的例子,并非一贯贴切,也并非一贯真实。我认为,我们不能依据这一点就推论说,这些例子并非总是挑选得很好。他常常使用诸如“我愿意以这个例子来谈论这个问题”这样的说法。我们永远有必要提问,他为什么属意选择他所引证的这个例子或这些例子:它们 ○59 ... 查看全部[ 9 ]
10
《李维史论》专门探讨李维《罗马史》的前十篇,或者专门探讨大约截止到公元前292年的罗马历史。李维的《罗马史》计有142篇。蹊跷的是,《李维史论》全书也计有142章,因为第1篇和第2篇的“前言”当然不能算是两章。这样看来,马基雅维里就似乎是在透露他的意图,不仅要揭示早期罗马历史,而且要揭示罗马历史从初期到奥古斯都皇帝那个时期的全过程。这个论点,可以通过浏览一下《李维史论》中所讨论的那些事件,来得到49印证。 ○66 《李维史论》的章节数目恰好与李维《罗马史》的篇章数目相同,这个蹊跷的现象使我们不禁要问,《君主论》的章节数目,是否同样也蕴涵着某种用意。由于《君主论》全书计有二十六章,而且关于这个数... 查看全部[ 10 ]
11
归根结底,关于政治现象或政治愿望的问题,毕竟今天依然在讨论,而且已经被很多历代学者讨论过,而他们却完全没有亵渎神明之嫌。答案很简单:《圣经》的权威世世代代没有获得普遍的承认,没有获得法律的支持;另一方面,马基雅维里被迫巧立名目,寻找托辞。他的著述有很多特征,表面上对我们来说,似乎只是由轻率易变造成的,而实际上,却也是由一种必然性造成的,迫于这种必然性,他发现自己别无他法,只能索性将政治教训或军事教训,同一些人类现象或自然现象的迹象结合起来,在他心目中,这些人类现象或自然现象,可以为超自然现象或对超自然想像的渴望提供根据,作出解释。当我们读到他对必然性的一般赞扬的时候,我们必须联系到他自己所面临... 查看全部[ 11 ]
书名: 关于马基雅维里的思考
作者: [美] 利奥·施特劳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oughts on Machiavelli
译者: 申彤
出版年: 2003-12
页数: 485
定价: 25.00元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806575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