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套路的剧作法[试读]
1.1 传统方法
关于如何把剧本写好,各派观点不一。为了更容易抓住重点,我们最好一开始就说清楚本书的几个基本观点。 第一,我们认为编剧基本上是个说故事的人,只不过这故事凑巧被拍成了电影。事实上许多编剧都不止写电影剧本。史蒂夫•特西奇(Steve Tesich,《突破》[Breaking Away,1979]编剧)和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1990]编剧)都同时写舞台剧本和电影剧本。大卫•黑尔(David Hare,《无吊带上装》[Strapless,1989]编剧)、威廉•戈德曼(William Goldman,《虎豹小霸王》[Butc... 查看全部[ 1.1 传统方法 ]
1.2 超越结构
对一个剧本而言,结构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将花费大量篇幅,从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讨论结构、反结构、类型及反类型的运用。如前所述,本书所谓的结构就是指三幕剧式的说故事方法。而三幕剧式的结构搭配,也是传统的类型电影的一般构成。 假如你不愿意遵照传统的三幕剧式结构,你就要考虑怎样的模式会更可行。例如,单用一幕能不能讲个故事?很难。那么两幕呢?可以,《全金属外壳》(Full Metal Jacket,1987)就是例证。四幕呢?也可以,比如《爵士风情》(Mo’Better Blues,1990)。 传统三幕剧式结构采取“铺陈—对抗—解决”(setup-confrontationresolutio... 查看全部[ 1.2 超越结构 ]
1.3 人物替换
在传统剧本中,主角大抵是故事的中心,是个行事主动、讨人喜欢的人物。当然,这些特质也都可以被替换。本书从第七章到第九章将详细讨论人物替换的细节,以下先概略说明。 如果你剧本中的主角比较被动、比较不涉入情节,而只是个旁观者般的人物,那么这将对整个剧本有何影响? 如果你的主角具有不受人尊敬的性格,甚至根本不讨人喜欢,那又会如何?如果有其他配角比主角还抢眼,又会怎么样?以上这些超越套路的做法是不是必然会降低剧本的效力呢?换一个角度来看,它们有可能反而会提供给我们创作剧本时的崭新视野以及更多的可能性。如果你希望如此,而不只是墨守成规,你就必须调整你对人物塑造和叙述法则的态度。我们不妨先看几个创造了非... 查看全部[ 1.3 人物替换 ]
1.4 对白替换
对白有助于加强剧中人物的真实感。无论对白的作用是推展剧情还是反映人物性格,观众都期望对白要像真实生活一般可信。因为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就具有拟真的本性。在银幕上,不论是场面调度的运动,还是演员的举手投足,只有看起来像是在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一般,观众在看电影时才会自然而然地把它们当真。假使我们在编剧时颠覆这种可信度并且破除现实主义的幻觉会怎么样?这时候我们可以在对白上下一番工夫,使对白的性质及功能超出它在传统剧本中的范畴。比如说,我们可以引进其他艺术形式使用对白的方式,如戏剧、舞台秀、杂耍表演等。这些艺术形式对于对白的使用形式,要比传统电影丰富得多。 同样地,对白的力度与情感也不必总是局限在传统... 查看全部[ 1.4 对白替换 ]
1.5 氛围替换
视觉上的细节创造出电影的氛围,而氛围的营造又可增加电影故事的可信度。但是如果你意图颠覆可信度,或是希望在可信度外有更深层的涵义,你就必须替换传统的氛围。而操纵环境的细节是替换氛围最直接的利器。 比尔•弗塞斯(Bill Forsyth)的《本地英雄》(Local Hero,1983)描述美国德州的一名油商到苏格兰购地钻探近海油矿的事迹。我们很容易想象在这样一部电影中应该会出现忙乱的办公室、庞大的钻油设施、原油喷天的景观等等,然而《本地英雄》却绝少有这方面的影像。弗塞斯努力表现的是一块悦如世外桃源的土地,以及那些探勘者见识到这块土地时心醉 神迷的反应。故事结尾时,探勘者并没有开采到任何油矿,但... 查看全部[ 1.5 氛围替换 ]
1.6 前景故事及背景故事替换
编剧在前景故事和背景故事方面具有宽泛的选择。所有剧情片的故事都是在人物和动作这两种重要元素之间,被进行适当的分配。一般而言,倾向于人物塑造的故事比较曲折和富于文学性;而倾向于动作展现的故事则一般遵循直线叙述。如今,后者被称为“高概念前提”,而前者则被称为“低概念前提”。自从《星球大战》(Star Wars,1977)在票房上大获成功以后,高概念电影便蔚为风尚。换句话说,前景故事占领市场,编剧无不汲汲将才华发挥在前景故事上,以免遭到市场淘汰。但撇开市场需求的因素,好的剧本其实在前景故事和背景故事两方面都应当有力,这点我们会在第十章详谈。 对编剧来说,前景故事及背景故事的替换始于两者之间的平衡发... 查看全部[ 1.6 前景故事及背景故事替换 ]
1.7 上进式动作替换
如果剧本中的背景故事强而有力,那么此剧本前景故事的动作线则可以充满各种可能性。标准的上进式动作是按部就班地渐近至高潮的戏剧动作线,只有在第二、第三幕的开端稍作停顿,以便设置变因,来推展后续的动作。专注于背景故事的创作,作者可以在人物的塑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尽管其并不是推动情节或导向戏剧高潮所必需的。路易•马勒(Louis Malle)的《与安德烈晚餐》(My Dinner with Andre,1982)是这类替换的绝佳范例,还有他和让- 克劳德•卡里尔(Jean-Claude Carriere)合编的《五月傻瓜》(May Fools,1990)也相当有趣。这两部电影干脆撇开上进式动作,专心... 查看全部[ 1.7 上进式动作替换 ]
1.8 发展叙事策略
一则电影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说法,这是本书一再强调的观念。而在说一则故事之前,你必须先找到一种最适合的叙事策略。而在决定叙事策略之前,你又必须先想清楚几个问题:你剧本的主角是什么样的人?你故事的前提是什么?其中最刺激的动作线是哪条?此动作线是否最能凸显主角的困境?其困境主要是周遭环境所致,还是主角性格上的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影响剧本实际效力的重要因素,你必须自己作好回答。我们要提醒你的是,最显而易见的答案不见得就是最好的。 到底哪一种叙事策略比较合适呢?你必须根据剧本的每一项元素加以选择。这些元素即是前面所谈的人物、对白、氛围、动作线、背景故事、和结构等等。在主要人物方面,你可以选择积极介入剧... 查看全部[ 1.8 发展叙事策略 ]
1.9 结论
在这一章里,我们讨论了传统的和反传统的编剧手段。传统的方式是剧作艺术中公认可行的基本原则,而反传统的方式则可能为你的剧本提供不同以往的新生的活力。即使你要实行新的叙事策略,也必须先了解传统。本书所推崇的就是那些在传统与反传统间能取得平衡的佳作。... 查看全部[ 1.9 结论 ]
2.1 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
首先,让我们以《大审判》(The Verdict,1982)为例,审视一下主流电影的故事线是如何发展的。剧中主角高尔文是一个丧失了司法信仰的律师,经常酗酒。拜以前的教授所赐,他又接到一件极为单纯、容易处理的案子。他只要让案件双方庭外和解就可以了。然而他却对案中不公义的情形深感不平,也意识到这是他自我救赎、重建事业的良机,于是他决定把 案子搬上法庭。但这却是一个疯狂的举动,很显然高尔文把这个案子给搞砸了。故事原本可以在这里打住,让高尔文回到他原来的放荡生活。但此刻却出现了一个个转折,高尔文锲而不舍地展开调查,当其他所有人都放弃时,只有他还在继续坚持。就在最悲观的时刻,他遵循线索找到了关键证人。... 查看全部[ 2.1 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 ]
2.2 写作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在往下继续之前,我们来看看写作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的几个注意事项。 三幕式架构 三幕剧式结构有一大好处,就是它把一个2 小时的故事划分成几个单元,使编剧更容易实行操作。你会发现这种将故事分段的方法非常有效,但是它并不能一蹴而就。写作是一个不断锤炼的过程,你必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如何分段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以下是能帮助编剧构思三幕剧式结构的一些方法: 将每一幕都写成一段说明。 将整个故事写成一段说明,每一幕只用一个句子。 只用一句话,传达出某一幕所包含的主题意义。例如,《华尔街》的第二幕可以写成:“当一个人认识到他因贪婪而迷失自我并伤害了亲人时,这种认识就促使他改变了他的价值观,... 查看全部[ 2.2 写作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
2.3 结论
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是构造剧本的途径之一,并且被美国的主流电影广泛采用。绝大部分的复原型故事都具备如下特征:中心人物主导故事线;故事线连接人物的内在张力与外在冲突;前一幕必提供下一幕发展的诱因;各幕张力依序加强,最终将故事推向第三幕的复原。 复原型三幕剧式结构提供给人物最充裕的救赎及复原的机会,因此其价值取向正面而乐观。编剧在第一幕就设下冲突,并让人物有机会去觅得解决的办法。在第二幕中的大部分时间里,观众的所知较中心人物领先,一路看人物因第一幕时所犯的错误而接连失败。这是讲究结果的一幕,在这幕将要结束之时,人物会发现自己的错误,取得与观众同等的认知,并 陷入他在整个故事中最低潮的时刻。而第二... 查看全部[ 2.3 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