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启示录[试读]
华纳兄弟影业
1905年,华纳四兄弟杰克、哈里、山姆和阿尔伯特共同创办了nickelodeon放映生意,即电影雏形--5分钱看一次的“西洋镜”。后又从事发行生意。1923年正式成立华纳兄弟公司,1925年吞并了两家同行。1927年推出影史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三四十年代以拍摄黑帮片和探险片著称。1967年被七艺制片(SevenArtsProductions)收购,后又被KinneyNationalServices收购。1971年成立华纳传播公司,业务扩张至出版、音乐和电视。华纳制片是华纳传播的子公司,1989年,母公司以130亿美元跟时代公司合并,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标志 组建时代华纳;2000年,又与网络... 查看全部[ 华纳兄弟影业 ]
迪斯尼影业公司
沃尔特和罗伊·迪斯尼两兄弟于1923年创办。米老鼠形象诞生于1928年,1937年推出影史第一部动画长片《白雪公主》。50年代将产品扩展到电视节目和真人扮演的电影;1955年开办首家主题公园。沃尔特·迪斯尼于1966年去世。70年代开始,电影制片业务惨淡,1983年起出现复兴(开始拍摄非儿童题材的影片)。次年迈克·艾斯纳为首的新领导班子使之进入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1994年开始,手下大将众叛亲离,决策连连失误,迪斯尼又陷入了新的困境。2004年,艾斯纳终于答应下台,董事会任命罗伯特·伊格为新的CEO。 迪斯尼是优质动画片的代名词。它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它仓库里那几十部动画长片,每隔几年便拿出来发行... 查看全部[ 迪斯尼影业公司 ]
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
1915年由匈牙利移民威廉·福克斯创办,20年代末成为行业巨子;1927年推出Movietone音响系统,很快成为行业标准;1935年跟20世纪公司(1933年由扎努克创办)合并。50年代开创CinemaScope宽银幕标准。扎努克于1955年退休,1962年复出,70年代初跟儿子一起被赶下台。该公司70年代利润主要来自《星球大战》。1981年被金融家马文·戴维斯买走,1985年卖给了澳大利亚报业大亨梅铎(又译默多克),成为福克斯电影制作体系的一部分。该体系包括福克斯2000(Fox2000)、福克斯家庭影片(FoxFamilyFilms)和福克斯探照灯(FoxSearchlight)。 在所... 查看全部[ 20世纪福克斯影业公司 ]
派拉蒙影业公司
匈牙利出生的阿道夫·祖科(AdolphZukor)原本是皮毛商,1903年转行进入电影放映业,1912年成立了FamousPlayers公司,1916年跟另一家发行公司JesseL.LaskyFeaturePlayCompany合并,后吞并了更多的同类企业,派拉蒙是其中一家的名字,但1912年被定为公司的创始日。30年代因大萧条及向有声片过渡不顺,导致破产;1935年重振旗鼓;1949年因反垄断法而被迫出售旗下的院线;1966年被海湾西部(Gulf&Western;)公司买下;1984年,海湾西部改名为派拉蒙传播公司;1993年由维亚康姆收购,有效地占领了多个发行平台。 派拉蒙的标志是... 查看全部[ 派拉蒙影业公司 ]
环球影业
许多到过洛杉矶的游客都以为好莱坞等于环球公司,因为大家把环球影城主题公园俗称为“好莱坞”,环球电影公司标志 甚至以为里面的摄影棚所拍的戏全是环球的影片。 环球由卡尔·拉姆勒创建于1912年,于1915年在现在的环球城买下230英亩,建立大型拍摄基地。三四十年代推出一批经典恐怖片,但大萧条几乎导致其破产,后来通过歌舞片和探险片复活。1946年和国际电影公司(InternationalFilms)合并,50年代被福茂(Decca)唱片公司收购,1962年又被MCA(直译是“美国音乐公司”,1924年创办,最初是经纪人公司,其传奇人物是2002年去世的卢·瓦瑟曼)收购,之后伸展到音乐、表演等领域。7... 查看全部[ 环球影业 ]
索尼哥伦比亚
如果要细分,日本索尼公司旗下有一家索尼影业娱乐公司(SonyPicturesEntertainment),属于美国公司,再下面是哥伦比亚三星电影集团公司(ColumbiaTriStarMotionPictureGroup),再下面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ColumbiaPicturesIndustries,Inc.)。 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成立于1920年,创办人是哈里·科恩、杰克·科恩、乔·布朗特,最初是作为CBC电影销售公司。30年代凭卡普拉电影获得成功,40年代未受到反垄断的影响。50年代成立电视制作公司,60年代跟该兄弟公司合并,新公司由大卫·贝格曼领导;1978年贝格曼因私吞公款被革职。19... 查看全部[ 索尼哥伦比亚 ]
梦工场
按照传统的说法,好莱坞有八大厂,梦工场不属于此列(注: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八大”中,上述的米高梅和联艺分别属于两家,另外还有出品《公民凯恩》的雷电华,但不包括迪斯尼)。梦工场电影公司标志 1994年成立的梦工场(也译“梦工厂”)是否曾经跻身大厂,主要视考察的年份。在它名利双收的年份,它似乎完全获得了加盟巨鳄的资格;但有时却一整年没有一部超级卖座影片。 梦工场由3位大名鼎鼎的娱乐业巨头共同创立:票房奇迹创造者斯皮尔伯格、再创迪斯尼春天的动画片奇才卡岑伯格、唱片业高手大卫·格芬。他们3人总共掏出1亿美元,向微软创始人保罗·艾伦和韩国三星的李氏家族集资8亿美元(占1/3股份),另外又向大通银行开了10... 查看全部[ 梦工场 ]
迪斯尼的冬天
“9·11”灾难波及各行各业,但对于迪斯尼的打击犹如雪上加霜,因为在“9·11”之前,它已经是一个患病的巨人。迪斯尼最大的两项业务来自主题公园和电视广告收入,在2001财政年度的前三个季度,65%的营业额及82%的盈利均来自于此。这两个行业都很容易受到经济疲软的影响,试想,一个家庭在饭碗没有保障时,会不会忙于张罗出远门玩?一家企业在盈利没有保障、被迫裁员时,会不会积极策划新的广告战? “9·11”当日,迪斯尼主题公园出于安全考虑而紧急关闭,之后几天加强了警卫措施,害得游客如惊弓之鸟。12天后,公园门口的半旗恢复了原状,一群儿童高唱《天佑美国》,50只和平鸽飞向蓝天,首席执行官(CEO)艾斯纳满... 查看全部[ 迪斯尼的冬天 ]
艾斯纳的管理风格
自从艾斯纳在1984年成为迪斯尼CEO以来,他像微软的比尔·盖茨、通用电气的杰克·威尔奇那样,已成了所经营企业的化身。企业主管的名声通常只局限于本行业,但艾斯纳的名字绝不亚于旗下的娱乐明星。身高1.9米的他,跟下属走在一起,颇有大将高瞻远瞩、威震四方的架势,再加上他经常在电视上介绍迪斯尼的节目、宣传新片、讲解公司历史,他的曝光率远高于其他娱乐及媒体公司的主管。仔细想一想,艾斯纳做的很多工作,原本属于米老鼠;说得不好听一点,他在抢米老鼠的饭碗哩。 企业主管担任企业的形象代言人,这种情况不多见,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只要他没有颠倒主次、忘掉本职工作就行。艾斯纳即便不当“明星CEO”,迪斯尼的经营... 查看全部[ 艾斯纳的管理风格 ]
梦幻能否继续?
迪斯尼的冬天面临着严寒,但客观地说,跟1984年艾斯纳走马上任那阵相比,现在的情形要好得多。艾斯纳对迪斯尼在短期内扭转局面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公司的挫折是暂时的,其管理团队精良无比,其产品一如既往属于最高水准,其品牌是同业羡慕的对象。“也许我脑子有点疯,但我实在看不出这是一场危机。我们还好好活着,媒体就急急忙忙要把我们埋葬”。从好的一面看,艾斯纳的乐观并非百分之百的公关论调。迪斯尼的网络企业已经彻底精兵简政,只要网络广告业稍有起色,该单位便能自食其力。电视业也是如此,如今的共识是市场已跌至谷底,待经济一复苏,广告收入便会增加;再者迪斯尼旗下有众多电视频道,东方不亮西方亮,收视风险得到有效分散。 ... 查看全部[ 梦幻能否继续? ]
迪斯尼的启迪
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迪斯尼的起起落落有外在的因素,如经济的好坏、竞争对手的强弱等,也有内在的因素,如主管人员的管理作风、产品的开发等。 纵观迪斯尼在21世纪开头几年的挫折,它的失误基本上不是方向性、原则性的(但这也不表示不会是致命的),如几乎每家媒体公司都曾被网络热冲昏头脑,只有AOL从中获得巨额利润,但跟时代华纳的合并后来也遭人诟病;它对零售业的投资属于偏乐观,对电视传输网(有线和卫星)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收购的球队跟核心生意毫不相干,如今需要出售,等等。 迪斯尼的真正失误是未能开发惊天动地的艺术产品,没有推出另一部产值10亿美元的《狮子王》。其实,迪斯尼比谁都清楚佳片的龙头作用。尽管电... 查看全部[ 迪斯尼的启迪 ]
从卖盒子到卖内容
说起影视和音乐,这是索尼从卖盒子到卖内容的重要步骤。当初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走了很多弯路,如今,该业务终于走上正轨,生产了一批像《黑超特警组》、《蜘蛛侠》那样叫好叫座的影片。近年来索尼旗下的制片公司还把触角伸到中国市场,投资了《大腕》、《功夫》这样的商业片,为进军大中华市场投石问路。众所周知,电影业务非常不稳定,下一部影片是赚大钱还是赔大钱没人能预知;但很少有人知道索尼旗下的制片公司有一批固定的电视节目,能带来可靠的收入。 在很长时间里索尼的音乐和影视产品在各自的市场占有远低于冠军的份额,均不足20%,即便近几年在电影方面直冲龙头位置,也不可能左右电子媒介的格式。它曾尝试用8毫米录像带发... 查看全部[ 从卖盒子到卖内容 ]
开创电玩业务的久多良木
出井伸之早在1999年3月就提出改革计划,但有些未见实施,有些则没有结果。随着索尼股价一蹶不振,外界对他的不满情绪也日益增加。出井伸之是行销专家,他的策略是否会重行销、轻研发?索尼的工程师似乎持这个观点,他们声称,工程师曾经在索尼享有崇高的地位,但如今权力已经转移到行销部门,而工程部门对于研发经费、产品开发等问题具有的发言权越来越少。事实上,有些专家认为索尼已经失去技术锋芒。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坦森解释道:索尼从创业到20世纪80年代,推出了十多项具有革新意义的技术,但打那以来,能改变产业格局的只有CD这一项。 “巨人症”征兆 日本的大型电器公司均有一些“十项全能”的特点,如东芝、日立、NEC... 查看全部[ 开创电玩业务的久多良木 ]
索尼的好莱坞梦
1989年,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高价,买下了美国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项充满远见的投资,能有效地分散“硬件”产品的风险,发挥“软硬件”结合的综合效应,但在实际运作中,它却成了索尼几年都挥之不去的噩梦。索尼为此另外多交了30多亿美元的“学费”。 良好的动机,充足的准备 早在70年代,索尼研制出一种录像带制式,叫做“贝塔”(Betamax),卖出了10万台录像机。两年后,松下公司另起炉灶,推出了VHS格式的录像带和录像机。贝塔虽然质量更好,但由于格式垄断、价格较高,最后在市场上惨败给VHS。这事件成了索尼高层的终生耻辱。 索尼一向羡慕荷兰的菲利浦公司,菲利浦旗下拥有宝丽金唱片公司... 查看全部[ 索尼的好莱坞梦 ]
人脉不广,“地形”不清
索尼在筹备好莱坞收购计划时,跟一家家电影公司的高层主管商讨,但它在好莱坞并没有真正的圈内心腹。人家表面上对你客客气气,但每个人心里都盘算着自己的小算盘,看一看能否从中给自己捞到好处。索尼当时最靠得住的人,是CBS唱片公司的老总野特尼可夫,而他推荐的“最佳人选”是他的两个关系户,也就是后来让索尼“大出血”的彼得斯和古伯“二人帮”。 从1985年到1989年,美元连连贬值,使得日元跟美元的兑换率翻了一番。日本商人在美国个个财大气粗,一会儿是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一会儿是夏威夷,大有买下整个美国的架势。这种收购狂热有两个弊端:第一,被收购企业的国民对你会产生强烈的反感,这对你将来在当地市场做生意绝不是好... 查看全部[ 人脉不广,“地形”不清 ]
用人失误,一错再错
索尼以当时的天价从华纳影片公司那里挖来了彼得斯和古伯这两位制片人,向各人支付275万美元的年薪,并设立了5000万美元的奖励基金,外加公司升值的奖金(即股票期权)。索尼还以两亿美元的价格(比市价高出40%),买下了他们两人处于严重亏损的制片公司。 这还不算,当两位刚一跳槽,老东家华纳一状告到法院。原来彼得斯和古伯跟华纳签有合同,而索尼居然连这么重要的条款都没注意,结果赔偿了8亿美元。 你若觉得如此大手笔挖来的人才一定是稀罕之物,那就对了;不过他们俩不是创造财富的稀有人才,而是罕见的“败家子”。强·彼得斯原来是好莱坞明星的发型师,连初中都没念完,有人说他连字都识得不多,但性格暴躁;而彼得·古伯虽... 查看全部[ 用人失误,一错再错 ]
文化差异,平衡不易
造成这种现象有其深层的原因。拥有一家好莱坞“名牌”公司是许多外国财团的梦想,这中间有很大因素是虚荣,说得好听一点就是公关效应。可口可乐买下哥伦比亚后尝到了苦头,因为它发现这种效应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如一部影片砸锅也许赔的钱并不多,但足以闹得满城风雨。索尼深知自己在好莱坞属于“门外汉”,被当作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它不想也不敢动摇好莱坞的企业文化,唯恐被人骂成“外行领导内行”。于是它矫枉过正,把放任当作了信任。 日本的企业文化讲究忠诚,而美国的企业文化注重自由和效率。但索尼不是典型的日本企业,它要比许多日本企业更西化;而好莱坞企业也不是典型的美国式企业,它们在管理方式上更像是专制国家的宫廷... 查看全部[ 文化差异,平衡不易 ]
索尼的未来
截至2005年,索尼还有一半以上的电器生产在日本国内,其中包括数码相机、摄像机、平板电视、电脑等。但是,这当中有65%的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国占索尼产能的10%,其中七成销往其他市场。除了日本和中国,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为索尼提供10%的产能。美洲和欧洲也有索尼的工厂,但多数属于自产自销。 2005年4月,以索尼为首的一批投资商出资48亿美元,并购了摇摇欲坠的米高梅公司(包括联艺),其中索尼出资五分之一。但米高梅的前景并不明朗,它似乎依然独立运作,只是变了东家。 索尼的真正大胜仗是影碟的格式战。在早前的录像带格式仗中,它的Beta技术先进,却输给了松下率领的VHS。这一轮是索尼的蓝光对决东芝的... 查看全部[ 索尼的未来 ]
明星片酬
明星片酬是一个大家永不厌倦的话题,其热门程度大概仅次于明星绯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数字之巨,对于普通百姓如同天方夜谭;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极高的曝光率,使得大家有一种误解,总觉得跟他们很熟,就像是自己的街坊或同事似的。其实,主流媒体关于明星片酬的报道有相当大以讹传讹的成分,这里面有几层因素:其一,明星片酬不同于上市公司高管的薪水,可以作为商业机密而不向外公布;其二,片商和明星出于某种目的,可能会故意夸大或缩小实际报酬,通常夸大是为了炫耀,而缩小则是为了对付税务部门。最重要的原因是“刻意简化”,在现实生活中,某个明星的片酬也许不是一个数字能说清道明的,但对媒体和影迷而言,最具冲击力的就是一个... 查看全部[ 明星片酬 ]
明星代言
《变形金刚2》的全球票房超过8亿美元,女主角梅根·福克斯一举大红。2009年10月,她跟阿玛尼公司签订协议,将于次年为阿玛尼的内衣和牛仔裤担任形象代言。至于价码,熟悉内情者透露,一般明星一年的代言酬劳在50万-200万美元之间,梅根偏高,200万或接近这个数字。 对这则消息外行或许会诧异:怎么?这么低?200万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也就1300万,说不定还不如成龙、李连杰,若用购买力的兑换法,这笔生意恐怕跟郭德纲的藏秘排油差不多,在中国大概是中等价位,好歹梅根是全球代言…… 但即便这么不“划算”的生意,还是梅根和她的班子从贝嫂那儿“争夺”来的。维多利亚·贝克汉姆的阿玛尼代言合同即将到期,而梅根早早就... 查看全部[ 明星代言 ]
确定身价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明星代言价格不菲。但究竟该如何定价,这跟片酬一样,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一方面要看明星的星运,另一方面要看明星团队的讨价还价能力。1963年,美国MarketingEvaluations公司发明了一种标准,叫做Q分,用来计算一个明星(或产品、企业)的名气和受欢迎程度。2006年,Omnicom集团下属的DavieBrownEntertainment推出了一个更科学的统计方式,马上受到业界的接受和好评。这个叫做大卫·布朗指数(DBI)的标准将统计内容从两项扩大到八项,分别是“吸引力”(appeal)、“关注度”(notice)、“开创潮流”(trendsetter)、“影响力”(... 查看全部[ 确定身价 ]
最新趋势
消费研究公司NPD集团分析师柯恩说,美国人平均每天接收到3156个形象,我们的无意识只能记录其中大约150个,而仅有30来个能进入我们的意识域。如果这个商品形象跟明星挂钩,那么,它进入消费者意识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明星能推动商品销售,这是肯定的,但具体到哪个明星能多大程度促销哪种产品,这就不确定了。布朗指数算是指点迷津的一个辅助,比拍脑袋强,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精确。品牌战略师EliPortnoy说:“人们希望通过购买这些明星使用或者认同的产品和服务,间接体验一下明星的生活。许多年过去后,我们的后代看我们现在的样子,会惊叹:‘天哪,那个时候的人真是幼稚,真容易上当。’”即便是十分理性的消费者,完全... 查看全部[ 最新趋势 ]
编剧罢工为哪桩
2007年美国编剧的罢工,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因为美国影人所争取的是一种特别的权利,这种权利对于中国影视界的编剧或演员无异于天方夜谭。但,这种权利是否合情合理,我们多数人并不十分清楚。当老板和员工发生经济纠纷时,公众通常会同情员工,因为他们是弱者;而当员工恰好是明星或编剧时,这种倾向便更加明晰,原因是,这些弱者罩上了神秘的光环,而站在对立面的制片人依然停留在“幕后黑手”的层面,一旦亮相也是一副脑满肠肥的模样。 双方所争的,行话叫做residual,字面意思是“剩余之物”。如果用“豪华盛宴”来比喻影视界的丰厚利益,那么,residual貌似残羹剩饭。然而,字面意思并不能准确反映几十年来该行... 查看全部[ 编剧罢工为哪桩 ]
从《哈利·波特》看行销中的综合效应
小说《哈利·波特》以其想象与魔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但电影《哈利·波特》的成功绝非空穴来风,那是一架巨大的商业机器精心调制的结果。波特迷可能会说,若没有宣传,该片也会卖座;不错,但它不会创造北美电影市场首映周9000万美元、10天内破2亿美元的纪录,更不会成为无所不在的“文化现象”。如果把这一现象比作魔术的话,那么,背后的魔术师们功不可没。 此处我们不是指该片的艺术创作人员,而是指那些造势的推销员。 《哈利·波特》由华纳电影公司出品,而华纳又是全球最大娱乐和媒体公司AOL时代华纳的一分子。从表面上看,一部电影充其量只是几亿美元的生意,对于这个年销售额达400亿美元的商业巨擘,尚不能算举足轻重... 查看全部[ 从《哈利·波特》看行销中的综合效应 ]
如何避免杀鸡取蛋
《哈利·波特》小说版至第一部影片开拍时已有47种文字的版本,在200多个国家销售了1.16亿册。首部电影版的制作费是1.2亿美元。假设该片的电影票全部奉送,一张不卖,华纳公司也能收回成本,原因是各类厂商争相购买影片形象的使用权,并借助这股热浪大肆销售《哈利·波特》纪念品。据估计,这项收入应不少于1.5亿美元。不信你看,光一套哈利·波特就读的魔术学校的乐高积木,就卖90美元一套,而且还出现抢购风潮。 但物极必反是万物的规律,也控制着人类的心理调节。当你看到满眼都是哈利·波特的形象时,他的神奇魅力也就会慢慢消失。有鉴于此,原作者罗琳要求电影公司在开发产品及出售商品权时,力求克制,切莫过分商业化。 ... 查看全部[ 如何避免杀鸡取蛋 ]
欲擒故纵,让影迷望穿秋水
如果说华纳在联合推销方面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手法,在商品授权方面采取防止泛滥的措施,那么,它在影片的直接宣传上则采用了欲擒故纵、一收一放的策略。公关部门每隔一段时间放出一点消息,让影迷尝尝甜头,但绝不狂轰滥炸,以免他们心态疲惫。 从一开始3名英国小演员被选中,他们只在一次正式新闻发布会上亮了一下相,然后从公众眼里消失。新闻界不许对他们采访,也不许进摄影棚探班,整个拍摄过程几乎在绝密状态下进行。 华纳的行销是从图像和字体着手的。早在2000年秋季,一套根据《哈利·波特》书中插图研发的形象出现在授权产品的包装上,那时还没有用电影图片。第2套直接出自影片的形象(包括字形),由公关部门选择适当的时候,一... 查看全部[ 欲擒故纵,让影迷望穿秋水 ]
综效的局限性
2002年年底,世界影坛又出现两大巨片的角逐。不是《魔戒》再战《哈利·波特》,因为这两部作品出自同一家母公司--AOL时代华纳,而是《哈利·波特与密室》和新的007影片《不日而亡》。这是两部毫不相干的影片,目标观众几乎没有重叠之处,前者是小男孩,后者是大男人。但它们至少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广告宣传不遗余力。 这里说的“广告宣传”,不是影片为自我促销所打的广告,而是借助本身的影响力为别的产品大打广告。这些产品或许跟影片有某种关联,或许毫不相干。哈利、罗恩和赫敏似乎不喝可口可乐,但他们(准确地说,是塑造他们银幕形象的电影公司)希望那些喜欢他们的观众每天畅饮可乐,而且必须是可口可乐。至于007詹姆斯... 查看全部[ 综效的局限性 ]
奥斯卡经济
如果你跟某大型活动主办商说,办电影奖可以赚钱,他一定认为你跟美国小说里那个瑞普·凡·温克尔那样,一觉沉睡了20年。如今的中国,只有二级城市仍有承办金鸡百花奖的雅兴,希望借此提升城市知名度;但是,明星们往往不赏脸,即便来了也是一脸不耐烦。 在大洋彼岸,电影奖是名利双收的好差事,尤其是奥斯卡。据统计,奥斯卡能产生6亿多美元的经济效益。这跟奥运会相比当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是,奥斯卡的风险要小得多。作为一项只持续四五个小时的活动,这就非常了不起了。 当然这么说是片面的。虽然颁奖仪式只是一个晚上的事,但竞选奥斯卡早早从头一年的9、10月份就悄然启动,以一些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参加多伦多影展为标志;而到年底大量... 查看全部[ 奥斯卡经济 ]
小金人把守作秀战场
宣传费用 第二大项经济活动是影片的宣传,即报纸杂志的广告收入,或称片商的开销。这里说的不是平时新片上映时的宣传费(大型商业片已达每部3500万美元左右),而是专门为争取奥斯卡所花的钱。据粗略统计,每年大约有8部影片会花费每部300-500万美元的奥斯卡宣传费,另外有一部“重头片”能花上800万美元。除此之外,约有十多部影片各有100万美元的宣传经费,下一档次是希望更渺茫的,有20部,各花10万美元拉票。 全部加起来大概有5400万美元。这笔钱主要花在两份好莱坞行业刊物《综艺》和《好莱坞报道》上。业内人士几乎人人订阅这两份刊物,因此宣传效果最为突出。内行人士指出,这两家刊物每年共有约9000万美... 查看全部[ 小金人把守作秀战场 ]
奥斯卡的后劲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奥斯卡经济活动,受惠最大的是得到提名的文艺片。像2002年的《不伦之恋》、2003年的《时时刻刻》这样的小众电影,一半以上的票房来自奥斯卡提名激起的广泛兴趣,而不像一般商业片那样全靠首映周的收入。美国放映协会负责人估计,这类影片因奥斯卡提名所得到的“剩余”票房为北美1亿美元、海外1亿美元、影碟和电视权1亿美元,总共3亿。更重要的是,有些高雅作品完全是为了获奖而拍摄的,没有奥斯卡,整部影片引起的经济雪球就不会滚起来。 大家都知道,一部影片一旦在奥斯卡获奖,便身价百倍。但这“百倍”到底是多少?粗略计算,提名大概值3000万美元,得奖值2000万美元。确切地说,一部影片因为得到奥斯... 查看全部[ 奥斯卡的后劲 ]
解密奥斯卡
每年冬春季节,媒体会铺天盖地报道奥斯卡;但年复一年,关于奥斯卡的误解以讹传讹,势头不减。 要知道奥斯卡的地位和影响,必须了解它是谁评选的,怎么选出来的。比如某一年国内报纸出现“章子怡获邀担任奥斯卡评委”的文章,听起来好像跟前几年巩俐参与柏林、威尼斯等欧洲影展评选可以相提并论。这便是混淆行业奖和专家奖的结果。欧洲影展每次只有十几个评委,成员有业内人士,也有业外的文化界名人。奥斯卡则是行业奖,它的主办单位“美国影艺学院”是一个行业组织,成员接近六千人,你只要加入这个组织,就有资格参与评选奥斯卡。当然,不是每位影人都可以加入,至少是小有成就者,而这个成就是以美国市场为基地的。论章子怡作品在美国的发行... 查看全部[ 解密奥斯卡 ]
奥斯卡是怎么评选的
奥斯卡地位的另一个基石是它的评选方式,相对来说是最公正、科学和透明的,且多年来一直在不断改进。影艺学院共有14个分部(branches),另外还有若干委员会。这些分部所负责的初选是奥斯卡最具眼光的一个环节,也是最繁复的。每个成员负责自己分部的奖项,再加上最佳故事片奖。比如,你若是导演,只能提名最佳导演和最佳故事片。如今的制度是40年代由奥斯卡的会计公司普华永道推荐的,此后加以改善。简而言之,每人选五个提名者,但必须标明你认为应该得奖的顺序。会计公司将选票根据排第一的影片来分门别类,获得六分之一再多一票的第一名影片自动入选,因为提名名额共五个,这种方法将排除超过五部影片入围的可能。在任何选票上都... 查看全部[ 奥斯卡是怎么评选的 ]
谁能预测奥斯卡
对照奥斯卡和欧洲影展的历史,你会发现,奥斯卡的命中率并不低。这里的“命中率”指得奖影片能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诚然,奥斯卡曾错失《2001太空漫游》那样的经典,也曾选择《环游地球80天》那样只有猎奇没有艺术价值的大片,但一般来说,佳片得奖(至少入围)的可能性还是较高的。但奥斯卡评委们并不是在真空中投票,他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自然会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影响。首先是其他奖项:头一年9月的多伦多电影节目前被视为奥斯卡前奏的第一炮,到年底,美国的各大影评人协会相继出台各自心目中的最佳,使得局势更为明朗。确切说,这些评奖的标准跟奥斯卡大相径庭,更重艺术性,但大家共同看好或忽视的作品往往会反映到奥斯卡那儿。 在... 查看全部[ 谁能预测奥斯卡 ]
最佳故事片有何规律
就最佳故事片而言,除了影片本身的质量外,题材和风格如同时尚,潮涨潮落,能推动民意。比如说,评委看死喜剧难登大雅之堂(也许刘别谦的高雅喜剧是例外,但那是几十年前的事),歌舞剧曾是宠儿,70年代后失宠,《芝加哥》可以当作例外而不是复兴。纯粹的惊悚片也没门,连希区柯克都被拒之门外呢。这些类型遭奥斯卡歧视,是因为评委很短视地持类型偏见。反过来看奥斯卡器重的类型:史诗片很大气,但不少作品其实大而无当,缺乏深度;问题片显得很有深度,但很容易过时,如1945年的最佳影片《失去的周末》讲酗酒的危害,如今的美国文艺界早就不关心这个问题,连吸毒都被看成吸烟似的。这叫见怪不怪。 当然,艺术性高和技术性高的影片中都有... 查看全部[ 最佳故事片有何规律 ]
《撞车》何以撞掉《断背山》
第78届奥斯卡重现了七年前的奇观,即某部提名最佳影片一路长红,赢得口碑奖项无数,但在最后的时刻缺乏冲刺的后劲,在关键的一刻被第二名超过。那次,落败的是《拯救大兵瑞恩》,登上最佳影片宝座的是国内影迷不太欣赏的《莎翁情史》。 这次,中外媒体和影迷都看好《断背山》,各种迹象也表明该片会赢,但最后,似乎远远落后的《撞车》发威,拿下了大奖,成了影史上唯一一部没有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两次都让中国影迷失望,前一次是因为《大兵》引起我们的共鸣,而《莎翁》却没有;这次是因为《断背山》是华人导演的作品,而《撞车》影响甚微。 但《撞车》战胜《断背山》自有其道理,这不能表示好莱坞不喜欢《断背山》,也不能... 查看全部[ 《撞车》何以撞掉《断背山》 ]
奥斯卡的诅咒是真的吗
对于演员来说,奥斯卡是事业巅峰的标志。但你若相信迷信(或者统计学),那么,最佳主角(尤其是女主角)的称号可谓一大魔咒。有人说“得奖衰三年”,不少女演员当上影后便事业一落千丈,1972年的莱莎·明奈利(《酒吧》)、1975年的露易斯·弗莱切(《飞越疯人院》)、1985年的杰拉丁·佩奇(《丰饶地之旅》)得奖后没了踪影,至于得奖后大滑坡的女星更是比比皆是,如1987年的雪儿(《月色撩人》)、1994年的杰西卡·兰芝(《蓝天》)、1995年的苏珊·萨兰登(《死囚漫步》)、1997年的海伦·亨特(《猫屎先生》)、1998年的帕特洛(《莎翁情史》)、2001年的哈利·贝瑞(《死囚之舞》)。其实这不难解释:... 查看全部[ 奥斯卡的诅咒是真的吗 ]
奥斯卡如何作秀
电影奖和颁奖典礼是两个相关但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很多人却喜欢混为一谈。比方说,诺贝尔奖全球瞩目,但很少人对诺贝尔颁奖礼有兴趣,甚至连得奖者作何感言也鲜有媒体报道。有人誓言模仿奥斯卡,如果光是指那个奖也许有可能(等哪天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像钢筋水泥那样全球第一时),但要动摇奥斯卡颁奖礼作为天下第一秀的地位,其难度恐怕超过举办一个公正公开公平并具全球影响力的电影奖。 原因是,奥斯卡颁奖除了电影之外,还是全球最大的名人秀,最大的时装秀,最大的美式二人转秀。曾经一度,主办单位宣称该节目的电视观众达十亿之多,大概是把中国想收看却看不到的人数也算在了里面。由于美国之外的观众人数较难统计,一般认为奥斯卡有数亿电视... 查看全部[ 奥斯卡如何作秀 ]
奥斯卡为何自我解嘲
总导演能掌控的是主持人和颁奖人的选择,以及串联节目的安排。奥斯卡历史上有三位金牌主持,分别是1939-1977年间共主持18次的鲍勃·霍普和强尼·卡森,还有就是90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比利·克里斯托(1989-2003年间共主持8次)。主持人的功能不是以高八度的嗓门来夸耀美国电影有多么伟大,而是嘲笑好莱坞有多么荒谬。这跟欧洲古代宫廷的弄臣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颁奖礼本身是电影业的自我贴金,所以需要用自嘲来作平衡,否则观众会觉得太肉麻。但自嘲有一个很微妙的度,太轻了戳不到痛处,太重了会伤人。2004年克里斯·洛克嘲笑好莱坞没有几个是真正的明星,他举了裘德·洛作例子,西恩·潘马上替同仁作辩解,事后演员... 查看全部[ 奥斯卡为何自我解嘲 ]
奥斯卡作秀为何也要替身
跟欧洲的那些电影颁奖礼相比,奥斯卡的制作水平远胜一筹。从内容的安排、明星的配置到节奏的掌握,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其实奥斯卡典礼的制作经费大约一千万美元,但颁奖人无需报酬(有商家奉送的价值数万元的礼品篮,不过里面多半是不能转让的礼品券,如美容、旅游等)。穿插节目一般很短,但对于期待很高的观众,令人满意是不容易的。像太阳马戏团用马戏杂技解读电影特效,舞台效果非常好,但电视画面爱莫能助,无法传递现场的奇妙感。用舞蹈或名模示范提名服装的尝试也不尽成功,倒是巫婆乌比亲力亲为不停穿戏服上场,“笑”果出奇,但那次把她累得要死。 这么一台从布景到人员都无比庞杂的演出,若在我国,起码要集体排练几个月。但奥斯卡总... 查看全部[ 奥斯卡作秀为何也要替身 ]
“潜规则”与性交易
娱乐圈“潜规则”的丑闻在刚刚发现“娱乐致死”乐趣的我国大陆地区传得沸沸扬扬,通常涉及有权有势的导演或大明星以及急切成名的年轻女子。“潜规则”是一个圈中人颇为忌讳、圈外人似懂非懂、圈子周边的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竞争年度热门关键词似乎没有什么问题,困难的是实实在在的事例并不多。 人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娱乐圈到底有没有潜规则?至于国内有没有,笔者没有资格回答。但是好莱坞有没有类似的“规则”,我敢说:没有。因为,在任何行业的透明度都比咱们高的美国,它不是“规则”,而且它一点也不“潜”,而是非常显眼地暴露在水面上。 没有哪个行业法规或条例说过演员必须跟导演、制片或投资人上床才能得到某个角色,但是,这样的交... 查看全部[ “潜规则”与性交易 ]
好莱坞同性恋
金赛报告显示男性中约有4%为同性恋者,即便用宽泛的定义及激进同性恋组织的计算法,该比例也不会超过10%。但是,专门研究好莱坞的普林德尔教授研究表明,好莱坞演员中同性恋的比例约为25%。好莱坞甚至有“同性恋黑手党”(TheGayMafia)的说法,但属于不可以公开的秘密。曾经叱咤风云的迈克·奥维茨在2002年一次采访中对此进行抱怨,结果被认为永远不得在好莱坞翻身。 好莱坞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汇集了大批同性恋演职员,在讲争取同性恋基本权益的大道理时一点也不落后于人,另一方面,它在实际操作时又极为保守,当聚光灯照到自己时,经常连最基本的真话都不敢说。 美国同性恋争取平等权益始于20世纪6... 查看全部[ 好莱坞同性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