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变中的传承•短评
-
0
兔先生 2016-10-13
深有启发
-
0
theroadtaken 2015-08-16
回答了很多我一直疑惑的,而文学史却没涉及的问题。恢复历史的复杂性。
-
0
Cooooffe doge 2016-10-11
比近年新版的两本编排好太多了,不仅对认识学术史有帮助,对认识近代史也有帮助。
-
0
李振 2017-03-04
对罗志田已经审美疲劳了
-
0
夏子乂 2017-01-04
补记,多歧互渗
-
0
劳尔冈萨雷斯 2013-11-12
啰嗦冗杂,罗氏一贯风格。
-
0
草上飞 2013-12-19
文字晓畅,论述清晰,逻辑严谨,有余英时先生之风,第一次读罗志田的书感觉不错
-
0
三千 2016-09-01
全书由十篇文章组成,二十五万字,平均每篇两万字(有的一篇由两篇合成),可见其冗长。几次不愿卒读,紊乱如麻。不过问题都是好问题。即使趋新人士,也是从旧时代而来,下意识里传统的东西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如胡适,骨子里还是相信文以载道,新文学要表达新思想即是。而传统也披上新的外衣借以复活,如乾嘉考证学,因近乎科学精神而得第二春,并侵入史学、文学研究,取得相当不俗的成就。这些发掘,透入隐微,有福柯《性史》的感觉。
-
0
阅湖 2013-05-05
罗师的论文集~
-
0
粥·粥 2014-04-27
论文集的话 重复的地方还是挺多的,不会像专著一样逻辑清晰,主旨明确
-
0
夜未寒 2010-06-07
和桑兵老师的书一样不好读...
-
0
艰致 2010-11-04
原来历史还有连续在
-
0
icarus 2011-02-16
提出了不少学术史上的有趣问题,讨论虽不系统,但有时颇为深入,也是作者的风格。唯关注对象实际上集中在胡适、梁启超、章太炎、顾颉刚、傅斯年等十数位学者身上,大致都在文史学界以内,故其论在狭义“学术”范围尚可,一旦进入科学、文艺和等广义的“学术”,特别是文化史、思想史的领域,则未免显得视野过窄,所见问题、所得结论,时或差之毫厘。
-
0
狂而无依 2011-10-20
很多文字都觉得似曾相识,连续看一位作者的书就是这点不好吧。
-
0
尉迟 2012-02-14
大手笔啊
-
0
[已注销] 2012-03-16
最近读书效率太低…
-
0
milkyway 2012-05-02
句式原因还是对那个事情不熟悉,读起来相当费劲
-
0
持节君 2012-11-08
很好。不过后面几章很长,不好读。
-
0
書素 2013-09-09
先生的文章,個別篇章看的還是很困難。其中書的最后一章的一句話於我印象至深:中國人若是批評他所寄託的這一社會,必須連帶地想到他自己的責任!
-
0
夏言 2013-09-24
这书最早是2003年中华书局版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