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亡启示录[试读]
自序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刚刚过去,就迎来了清帝退位一百周年纪念。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回顾大清帝国最后十几年走过的路,不禁感慨万千,令人欷歔。 清朝的历史,从发端就与世界历史密切相关。满洲人入主中原创建大清王朝时,正值西方世界发生突变的前夜,大航路的发现,以及稍后蒸汽机的发明、工业革命,在使满洲人统治的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 对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人应该说已有足够准备,如果不是明清易代,按照晚明中西交流惯性,中国应该在徐光启、利玛窦这批中西智者的引领下,坦然踏上世界一体化道路,因为当时的中国已有接受外来文明的足够经验,也有文化上的足够储备。 然而遗憾的是,满洲人毕竟是来自周边的一... 查看全部[ 自序 ]
梁山好汉没有自愿的
清廷的立宪运动对海内外知识精英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按照梁漱溟的说法,他们坚信梁启超、康有为等人为中国问题所开的君主立宪处方是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认为梁启超所提倡、鼓吹的国会制度、责任内阁、选举制度、预算制度、国库制度、审计制度,乃至银行、货币等问题,都是中国未来应该实行的优良制度,中国如果按照梁启超一班人的规划进行改革,就必然能够像西方国家一样,建设一个近代国家。 君主立宪的稳步进行深刻影响了革命党,革命突然之间陷入空前低落。而且更厉害的是,清廷在稳定了国内局面之后,开始利用自己政治、外交上的优势,要求日本政府不要继续庇护孙中山等被中国政府通缉的要犯,因为这些政治流亡者一直试图用暴... 查看全部[ 梁山好汉没有自愿的 ]
当君宪成为往事
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曾给中国带来稳定和辉煌,但是进入近代以后,家天下的君主专制越来越不适应中国需要。1894年的甲午战争,1904年的日俄战争,前后不到十年,一个君主立宪的“小日本”相继打败中国与俄国两个巨大的君主专制国家。这个残酷事实不能不引起中国人心灵上的巨大震动。走向君宪,成为那一代中国人的唯一政治选项。然而到了1911年,当君宪主义即将成为事实时,一个规模不大的军事哗变,竟然在一夜之间掀翻了一个具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庞大帝国。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必然还是偶然?一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我们可以听听老牌君宪主义者严复的分析,他的那些独特看法没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对于清廷、袁世凯、革... 查看全部[ 当君宪成为往事 ]
别了,皇上
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个计划被耽搁,直至20世纪初新政再启,君主立宪重回中国人的视野,也由此涌现出一批职业政治家。他们在后来的政治变动尤其是从立宪向共和的转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南通张謇就是影响最大者。 体制内抗争 张謇曾经对日本的君主立宪长期保持关注。日俄战争开打后,他敏锐意识到日本将战胜俄国,胜败的关键不在国土、人口、兵力,而在体制。日本的立宪体制使其致力于实业教育30年,因此有足够的力量与中国、俄国抗衡。 不久之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胜,的确证实了张謇的预见。与此同时,体制内的驻外使节如孙宝琦、胡惟德、张德彝及一些督抚朝臣纷纷转变立场,认为只有立宪可以防止中国重蹈俄... 查看全部[ 别了,皇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