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试读]
前言
索尔曼 他叫莫里·施瓦茨。“叫我莫里吧。”他总是这么说,即使对特德·科佩尔也是如此。 1995年,特德·科佩尔在美国广播公司“夜线(Night-line)”节目中主动对他进行了三次专题采访,每次半个小时,这位智慧的老人成了全国的偶像。 莫里在电视上露面的理由亦如他本人那样率直坦诚:在七十八岁高龄,由于一种被称作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或者叫作洛盖赫里格病的疾病,莫里正在走向死亡,然而,他却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活力。虽然莫里相当谦恭,他却领悟到他能利用媒体完成他一生中最后一件卓有成就的事:冲去死亡的阴霾,呼吁人们公开谈论疾病、衰颓,以及所有人都会遇到的最终归宿。 “... 查看全部[ 前言 ]
第1堂课 既来之,则安之
每当身体机能出现萎缩时,你总是感到来得那么快。对这样的反应要有所预料。有了心理准备,或许就能减轻病痛对你的影响。 1994年,当我得知我患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时,我问自己:“我是要死呢,还是要活着?”之所以这么问,我的意思是:因为病痛的现实对我来说太可怕了,我是要像许多人可能选择的那样退避龟缩,对活在尘世不抱希望,还是要继续活下去?我拿定主意要继续活下去。但我能像我所希望的那样活下去吗,带着尊严,带着勇气,带着幽默,带着亲情友爱?能不能这样活下去,我心里没底,但我默默地对自己说:“我将尽我最大的努力。”我横下一条心,调动自己所有的资质潜能,以使自己能镇定自若地活下去。到目前为止... 查看全部[ 第1堂课 既来之,则安之 ]
第2堂课 控制你自己
要预料到有些东西是你无以达到的,无以获得的,无以触及的。如果是这样,不要沮丧,不要恼怒。沮丧了,恼怒了,过一会儿就好了,莫往心里去。 简单说来,挫折是冲动受到抑制或者是一个目标没有成功实现而发生冲动的结果。譬如,我想要一支铅笔,就某件事儿写个便条,但铅笔离我还有一段距离。我想要这支铅笔,可我动不了身子,够不着,我放弃了。我的挫折不是来自我够不着铅笔,而是来自我不得不抑制我的冲动。 如果铅笔离得近,我伸手就能够得着,我会试着去够的……要是我仍然够不着,我就会感到沮丧,因为我的努力失败了。无论怎样,我都受了挫,没有铅笔,我不能写我想写的便条。我没有因为我损失了活动能力而变得... 查看全部[ 第2堂课 控制你自己 ]
第3堂课 尽可能感受快乐
一门心思关注你感兴趣并对你至关重要的事情和问题,并始终热情地投入其中。 有些人一辈子懵懂迷茫,不会热情地从事任何事情,但我们之中的多数人不是这样的。我相信每个人都具备热情投入某些事情的潜力。你要是觉得对什么都无动于衷,就请利用这个时间估摸一下你的兴趣所在。你到底在乎什么?什么是你生活的原动力?你是谁? 我为自己描绘了一个清晰的形象,部分是确认什么对我才是重要的。我一直试图认清现实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把我从限制我的各种框框中解脱出来。超越社会的既定影响和反应,你就能看清现实究竟是什么。 你必须明了在你能够充分体验这个世界上的事物的“本质”之前的状况。我说的“本质”是... 查看全部[ 第3堂课 尽可能感受快乐 ]
第4堂课 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
要接受这样的想法和感受:生与死的距离或许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遥远。 死是自然的。我们一出生,我们就订了一个契约(不管我们知道还是不知道),那就是我们是要死的。我们对死亡诚惶诚恐,心浮气躁,表明我们并未意识到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以为由于我们是人,我们就与自然有别。任何东西,有生就有死。我们要接受这个简单却又非常深奥的道理。这正是我所致力的事情。 有一天,我的冥想老师对我讲了一番话,使我有如醍醐灌顶。她说:“莫里,你的生与死的观点或许要重新考虑。或许生死之间的距离不像你所想象的那么遥远。”我说:“你是说这不是个深坑—两山之间夹着一条大谷?你是说这只是一条小河上的一座小桥... 查看全部[ 第4堂课 学会死亡,才能学会活着 ]
书名: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作者: [美] 莫里·施瓦茨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译者: 萧亮
出版年: 2007-07
页数: 122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经典文库·人生精选
ISBN: 9787544237505